在全球范圍內,對于汽車再生材料資源的利用已引起廣泛關注。歐盟作為汽車產業的發達地區,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近期,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報廢車輛和汽車動力電池的法規提案,對汽車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環境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2023年7月13日,歐盟委員會發布關于報廢車輛(End-of-Life Vehicles,ELV)的法規提案。新提案提出,到2030年,新車應包含至少25%再生塑料,其中6.25%來自回收的報廢汽車。國際動態表明,汽在再生材料資源戰略已經成為提升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我國車用再生材料現狀
我國報廢汽車的回收情況不理想。由于回收網絡不完善、回收價格低廉以及車主對報廢流程的認知不足,部分報廢汽車未能進入正規回收渠道,而是流失于市場,被非法拆解或用于不法途徑,這不僅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也浪費了寶貴的再生資源。廢車中的塑料部件,如保險杠、大燈等,種類繁多且常混合使用,給分類回收帶來極大挑戰。加之塑料的密度低、處理成本高,導致塑料部件的回收率普遍低下,急需改進回收流程和提高回收技術,以提升廢塑料的回收率。當前我國廢舊塑料回收體系尚不穩定,且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保障。報廢汽車塑料回收的集中度不高,拆解和分類回收能力有限,使得塑料再生利用企業難以獲取穩定優質的原料。同時,回收體系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資源對接不暢,降低了產業鏈的運作效率。此外,再生塑料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標準、法規及認證追溯體系尚不完善,難以滿足汽車行業對再生塑料的高性能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汽車生產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明顯偏低。一些國際知名汽車制造商已廣泛應用再生料,甚至在某些高端車型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相當高。然而,我國由于再生料的質量、性能穩定性等尚未得到充分驗證,汽車制造商對其應用持謹慎態度。目前,僅有少數企業開始嘗試采用再生塑料產品,且主要應用于非關鍵部件。這種應用范圍的限制影響了再生料的推廣速度和在汽車生產中的潛力發揮。
挑戰
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與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再生材料利用相關的政策,但由于政策強制力度弱、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和監管措施等因素,導致很多汽車制造商、供應商落實不到位,在實際操作中的執行力度大打折扣。再生料市場面臨著嚴峻的技術挑戰。車身塑料的復合材料特性使得分選技術面臨巨大挑戰,目前的分選技術還無法有效處理這種復雜性。同時,汽車行業對材料的高標準要求使得再生技術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改性塑料的再生技術難度遠高于單一材料,而汽車塑料中大部分為改性塑料,這無疑加大了再生料的技術難度。技術瓶頸的存在,使得再生料的質量和性能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制約了市場的發展。再生塑料在廢料回收、再生利用及后續處理等環節的成本較高,導致再生塑料的總體成本往往高于原生塑料。這使得汽車生產企業在考慮使用再生塑料時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推動再生料的應用。在缺乏經濟激勵和政策支持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使用成本更低的原生塑料,而非再生塑料,這進一步限制了再生料市場的發展。再生塑料產業鏈中缺乏完善的數據追溯平臺,導致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無法有效貫通,形成數據孤島。這不僅影響了信息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也增加了再生料質量控制的難度和生產成本。同時,平臺缺失還降低了供應鏈的透明度,使得消費者和監管機構難以對再生料產品進行有效監督。這削弱了消費者對再生料產品的信任度,限制了市場發展潛力。在我國,公眾對再生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相對較低。很多人對再生料的質量、性能和安全性存在疑慮,認為其無法達到原生材料的標準。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再生料在我國的應用歷史短、相關科普教育不足等因素有關。同時,一些消費者對于環保理念的認知尚未深入人心,也影響了他們對再生料產品的接受度。政策建議
建議我國制定具體政策,明確新車生產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和種類要求,以及從報廢車中回收再生料的目標比例;推動汽車生產企業修訂拆解手冊,列出可再利用零部件,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構建覆蓋再生材料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平臺,實現數據采集、查驗、質量評估等功能;通過平臺確保再生材料的來源透明、質量可控,并定期發布利用報告,為政策制定和行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持。設立專門的監管機制,監督再生材料的相關企業和機構,確保其符合政策要求;提供政策扶持,如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再生料;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在環保方面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