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1年損失3200多億? 電子垃圾也能回收出“黃金價”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0-09-10 09:47 《2020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產生量超過5300萬公噸,相較2018年增長了近3.5%。2019年,全球人均電子廢棄物產量達到了每人7.3KG。 報告中還提出,電子廢棄物中小型設備占比近32.5%,大型設備占比24.4%,割據了半壁江山,其他份額被溫控設備、屏幕/顯示器、電燈、小型通訊設備等瓜分。 保守估計,這些電子廢棄物回收的價值可達570億美元。而這些電子廢棄物,據悉只有不到20%是被收集和回收了的。相當于,起碼損失了470多億美元(約為3215.5億元人民幣)。 也怪不得業界總在嘆息,“暴殄天物”。 就我國來說,作為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電子廢棄物產量也是不容小覷。據業界初步估算,到2030年,我國電子產品廢棄量將超過2700萬噸,而僅電腦和收集的電路板可回收金屬價值就將超過1600億元。 電子廢棄物資源化,一座“隱形的礦山”擺在了再生資源產業面前。盡管有不少企業瞄準了這片藍海,也有100多家正規拆解企業,具備1.6億臺以上的廢棄電子產品拆解能力,也依舊難掩行業痛點。 如果從買方和賣方兩個角度來看,就可以歸結為2點。 買方市場“低小散”戶仍多,收購渠道多為個體商戶,成本高不說,也導致很多末端處置企業無法申請到財稅退補優惠。而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趨嚴,更加劇了成本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在上述背景下,電子廢棄物回收價格難得見到高的,賣方市場回收意愿自然受影響。再加上其他一些主觀原因,這些電子廢棄物就更難流入正規拆解渠道了。 因此,建立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鏈迫在眉睫。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暢通的回收渠道、性價比高的拆解工藝、嚴格的法治約束、嚴密的全生命周期追蹤、創新的互聯網回收模式等,都將是深挖電子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價值的標配。 此前,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推動家電更新消費的實施方案》,就是不錯的開始。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