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垃圾填埋場的“涅槃重生”:打造美感科普兼備的城市功能空間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9-08-15 15:38 作為我國生活垃圾末端處理方式,填埋場在城鄉生活垃圾處置中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縣級生活垃圾近80%靠填埋處理,龐大處理規模的背后,也潛藏著諸多難以回避的痛點。 01 無數填埋場等待被解救 過去十年間,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垃圾堆存量迅速攀升,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并逐漸向城市中心逼近。 按平均每一個縣、市轄區仍有一座規模化非正規垃圾填埋場,鄉級行政區的一半也仍有一座規模化非正規垃圾堆放點來計算,全國范圍內的規模化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數量推算至少23767個。 而事實上,實際的數據比推算的更為龐大,住建部2017年排查整治信息系統數據顯示,全國非正規堆放點已達到27276個。 到202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總處理能力的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段話,即:到2020年底,全國城市的垃圾填埋仍然要承擔接近50%的份額,而且按照我國的實際情況,估計該比例會穩定很長一段時間。 正如《“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所強調的:衛生填埋處理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是各地必須具備的保障手段,重點用于填埋焚燒殘渣和達到豁免條件的飛灰以及應急使用,剩余庫容宜滿足該地區10年以上的垃圾焚燒殘渣及生活垃圾填埋處理要求。 然而當前,各地大量原有填埋場庫容業已告急,尤其是那些逐步進入成熟期的老舊填埋場,綜合治理和修復的訴求更為突出。 這些填埋場不僅存在惡臭擾民、溫室效應、甲烷爆炸等主要由填埋氣體引發的污染與安全隱患,其占地面積大、滲濾液污染重、土地利用價值低、堆體穩定性差等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另外,填埋堆體自然降解過程緩慢,潛在的污染可能持續50年以上,這個漫長的降解過程嚴重制約了垃圾填埋場的有效治理和高效利用。 02 垃圾廢棄地也有重生的權利 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消除污染、實現資源重生與利用,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已有相關成功案例。 西班牙:拉維瓊公園拉維瓊公園是典型的山谷型垃圾填埋場公園,主要處理巴塞羅那都市圈的垃圾,關閉之時已經填埋了85公頃的范圍,填補了山谷三分之二的高度。 在垃圾場即將被填滿之際,根據垃圾傾倒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殊地形,布置了養殖梯田,樹木種植區,作物種植區,雨水徑流被引入雨水蓄水池,同時用沼氣產生的動能驅動灌溉系統,將之改造成能反映當地文化的半農業化景觀。 以色列:赫利亞垃圾山上的“城市綠肺” 赫利亞垃圾填埋場在1952年建成,經年累月一度成為高逾80米的垃圾山,填埋場于1998年關閉,2005年開始建設阿里埃勒·沙龍公園,計劃于2020年建成。 設計師借助大型機械,將建筑垃圾研磨成建設“城市綠肺”需要的礫石和清潔土壤,混在其中的塑料、木材、鋼材等也被分離出來循環利用。垃圾山內部產生的沼氣,集中收集起來作為燃料銷售。目前大部分土地已經被綠色植被覆蓋,公園環保教育展館、健身自行車道、小型動物園等設施現已對游人開放。 德國漢堡:垃圾山變身“能源之丘” 二戰后,位于漢堡威廉斯堡東北部的平整草地逐漸堆積起大片建筑廢料和民用垃圾,后來更是填滿了各種工業廢棄物,直到2009年政府才決定對此填埋場進行修復。 此項目采用可持續能源改造計劃,山體內巨量垃圾分解產生的沼氣通過遍布山體的管道系統運送至附近煉銅廠,以供發電。垃圾廢液與地下水也被回收,經過無害化處理后進入排水系統。此外,垃圾發酵產生的熱能還被用于支持垃圾山信息中心熱力泵的運行。如今,這座能源山向公眾開放面積約22公頃,已經成為一個受歡迎的開放空間與游覽景點。 03 重構填埋場價值——中持初嘗試 要做好垃圾填埋場的價值重構,只充當處理垃圾的填埋場“場長”顯然與中持目標不符,除了務實的做好相關基礎服務外,我們更想嘗試的,是做個更懂人居內涵和生態審美的公園“園主”。 在河南某地的生活垃圾填埋場項目中,中持結合自身對垃圾填埋業務的思考,以及以往面向未來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驗,進行了一番有益的嘗試。 這個填埋場庫容已經飽和,在實施改造前,平時從路邊經過此地時視野是這樣,看似一切正常: 但一旦刮起風來,這個丑就遮不住了,垃圾紛飛、臭味飄揚,還時常伴隨著外溢的污水,瞬間變身過路行人、車輛眼中的“魔鬼路段”: 而這一尷尬的景象位于當地的城市重點功能區,僅僅距離當地高鐵站600m、高速公路400米、新縣委大樓500m,嚴重影響了當地市容觀感,對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也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祛除垃圾疾患、營造優美人居,已成為當地環境建設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那么,應如何選擇解決方案? 填埋場進行整體搬遷:周期長臭味大不安全,沒有其它地方可容納。 新建垃圾焚燒廠:遠水不解近渴,處理效率低。 更為可行的辦法,只能是就地解決。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這個垃圾填埋場面臨的最大麻煩,不僅是臭味大和觀感差,更在于其自身復雜性。該填埋場在封場后的5年內堆體沉降尚未穩定,填埋氣滲濾液釋放不完全,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針對這種情況,中持因地制宜的提出“封場改造、生態修復+景觀塑造”兩步走的方案,不僅將填埋場作為環境工程的改造對象,也把它作為環境修復的物質依托,統籌填埋場的生態修復工作,科學處置垃圾填埋、構建和諧基礎設施,打造美好人居環境。 封場改造 臭味消除、堆體安全、環境和諧 在這一階段,我們對填埋場進行臨時封場和改造。 改造過程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 如何解決臭味、滲濾液等問題? >> 如何實現氣體防爆、安全問題? >> 如何與二階段的景觀塑造相連接,在現階段實現一定的人文效果? 綜合以上問題,項目組最終采取了“封場+好氧反應器氧化+除臭”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封場:主要包括堆體改造、填埋氣收集與處理、滲濾液收集、錨固、環保監測系統等工程,讓填埋場由一個敞開式的結構變成一個隔絕的結構,解決臭氣釋放、雨水灌入等問題。 好氧反應器氧化:通過空氣灌入、氣體抽排、滲濾液抽取和回灌實現了有機物的穩定、稀釋甲烷濃度,解決了安全問題,同時加速垃圾降解,可縮短堆體穩定周期。 目前,臨時封場整治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走在垃圾場邊的這條大路上,再也聞不到垃圾場飄散出來的臭味。該階段的實施完成后,將分批進行垃圾的清運處理,為原址景觀的規劃釋放更多空間。 生態修復+景觀塑造 變身生態公園,讓土地重獲新生 追求美的權利,從來不應被羈絆和妥協,哪怕是一座曾讓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填埋場也不例外。 在第二階段,中持將在就地整治的基礎上,完成垃圾清運和無害處理等既定修復目標;同時,我們還將集合環境工程、生態學、景觀建筑等多學科技術力量,讓垃圾場在完成其核心功能的基礎之上,變身為一個視覺觀感更美、休閑體驗更優的新公共空間。 在垃圾山地面之下,中持打造出一個堆體斷面展示廳,在封閉隔臭的參觀通道內,人們能夠透過全落地式玻璃,更直接的觀察到陳腐垃圾的整個無機化過程,見證技術工藝化腐朽為神奇的細微片段,以更寬泛的社會認知維度,營造科普氛圍、強化環保共鳴。 通過系統性的規劃,未來這座填埋場將形成一條生機盎然的休閑景觀帶,人們能感知到的不僅是環境的舒適,更會是一次時光與科普的旅行。它將讓人們體驗到一座垃圾填埋場如何從污染嚴重的垃圾山,向一個具有時代地區特色、注重安全生態內涵、反映城市場地關系、滿足休閑娛樂需求的綜合性、景觀化開放空間的蛻變過程。 這樣的項目,無疑是中持理念創造和技術革新的內驅之力,它將推動我們迭代出更為綜合的項目建設思路。 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我們都堅持以“形神兼備”為目標,凝結不同領域的專業力量,致力于打造出更多技術服務、視覺審美雙重高感知的城市基礎設施,在實現既定功能內核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具社會責任感、城市生命力和創意美感的景觀形態。 在與生態的緊密依存和彼此創造中,見證人居環境的涅槃重生,這或許才是環境大建設的魅力所在,為此目標,中持也將攜手合作伙伴,持續努力下去。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