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鋁市場精彩紛呈,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現實庫存與預期產能之間的“掰手腕”。
第一:2016年,低庫存VS復產預期
2016年上半年,鋁價從不足萬元拉升到13000附近后,受制于以前的思維定勢,市場認為在電解鋁產能大幅過剩的背景下,如此高的價格必然會引起停產產能的大量復產,從而打壓鋁價。因此市場對未來鋁價比較悲觀,期貨合約逐漸倒掛,遠月明顯低于近月。
而現實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強力推動下,部分停產產能確實淘汰退出,環(huán)保、資金、對價格持續(xù)性的擔憂等因素也阻礙了復產進程,導致鋁錠社會庫存急劇下降到20萬噸左右,創(chuàng)出有紀錄以來的歷史低點。
現貨市場的嚴重緊缺,不僅為期現套利、買近空遠套利帶來巨大盈利,也最終推動期貨價格出現3000多點的上漲,糾正了市場的悲觀預期。
第二:2017年,超高庫存VS限產預期
在高鋁價的刺激下,產業(yè)鏈調整的步伐逐步加快,并迅速積累起創(chuàng)紀錄的庫存水平。
但在政府強力清理違規(guī)產能和“2+26”城采暖季限產的預期下,市場對未來鋁價走勢過度樂觀,完全不顧超高庫存的現實,將鋁價推升到了17000上方。
現貨價格因此在較長時間里大幅貼水于期貨價格,很多貿易商和專門套利機構只是簡單地持有現貨,并將空頭不斷移倉,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但從絕對價格來看,2016年8月出現歷史極低庫存20萬噸時,鋁價才12000元上下;而2017年9月出現160萬噸的超高庫存,并預計庫存可能突破200萬噸時,鋁價卻輕松突破17000元。
兩相對比,充分展現了預期因素對期貨價格的主導作用。尤其是遠月合約,在預期因素的推動下可以上天入地,能在較長時間里脫離現貨的束縛。此時按照現貨市場供需做期貨交易,就極容易犯下致命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