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一紙禁令 一場“洋垃圾”全球貿易暗戰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4-20 10:42

  向世界源源不斷供應“中國制造”,中國回收的“洋垃圾”正被貼上“封條”。自去年7月,我國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2017年底開始將不再接收進口固體廢物之后,商務部再次追加禁令,中國自2018年底起將禁止另外16種廢金屬、化學廢品的進口。作為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家,“洋垃圾”的貿易暗戰開始走上臺前。
  拒之門外
  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19日在北京表示,為進一步規范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防治環境污染,將禁止進口廢五金類、廢船、廢汽車壓件、冶煉渣、工業來源廢塑料等32個品種固體廢物。
  從2017年7月開始,中國向世界宣布將不再接受廢棄塑料、廢紙、廢棄爐渣、廢棄紡織品、廢棄礦渣等24種進口固體廢棄物。隨著2018年1月禁令生效,這些被俗稱為“洋垃圾”的外來固體廢棄物正式被拒之國門外。
  根據商業咨詢機構China Briefing的數據,2016年,美國廢紙出口中,有2/3以上直接送到了中國,總價值超過22億美元。歐盟27國同樣依賴中國接收廢棄物,把87%的再生塑料直接或間接地運往中國。而根據英國《衛報》的統計,英國每年有270萬噸廢塑料流向中國,占到該國塑料垃圾產量的2/3。
  據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對固體廢物的年進口量占全球年產生量的56%,去年進口量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2016年,中國進口的廢棄塑料高達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光美國就向中國出口了約1600萬噸垃圾。
  環球之旅
  一個來自美國的飲料空瓶,隨著其他垃圾一起在天津口岸登陸,在河北被熔化再造成塑料顆粒,隨后運往浙江某個作坊制成打火機外殼,再在江蘇的工廠里被組裝成打火機,最后裝船從上海送往歐洲零售——科普博客這樣描繪一件典型“洋垃圾”的環球旅程。事實上,除了塑料外殼,這個打火機的金屬部件有很大可能同樣由進口的廢金屬再生制成。
  這是一個正常的商業鏈條,位于其中的每個環節其實都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原料從哪里來,產品要到哪里去。
  但是每一個環節都在這場交易中有所收獲:美國的垃圾回收企業擺脫了難以處理的塑料;三家小廠收獲了中間利潤和廢塑料與新塑料之間的差價;歐洲消費者得到了廉價的打火機;就連幫助轉運這些材料的物流企業也收到了運輸費——如果是非法夾帶的話收益則更高。
  多年來,一些國家把廢紙、廢塑料等收集、分類,然后出口到中國、越南、泰國等國家。這樣一來,這些國家不僅不用負擔廢物處理費用,還可以從中賺錢。
  被收納的“洋垃圾”,主要是塑料、廢紙、金屬材料等,都是有一定回收利用價值的材料。從廢塑料當中回收的新塑料,原料成本比從石油提取物中直接合成新塑料稍便宜,一旦使用量足夠大,就能創造出巨大的利潤空間。
  產業鏈“變黑”
  經濟利益會催生各種逐利行為,“洋垃圾”的價值也被逐漸深入“開發”。比如,廢棄針筒、輸液管以普通廢舊塑料的名義進口后,通過重新清洗包裝上市銷售;含有各類有色金屬的礦渣進口后,可以重新冶煉提取高純度產品獲利。
  電子垃圾是其中的進口大項。全球每年產生5億多噸電子垃圾,其中70%以上進入中國。據央視報道,在某些“洋垃圾”產生國處理電子垃圾每噸要花300元,但走私到中國僅需100元。對國內“進口商”來說,他們不但不用花錢購買,反而能得到對方給的100元,稍加處理后還能再賣一筆錢。
  一些走私的非法“洋垃圾”流入中國,經過入境、轉運、加工、銷售等幾個環節,形成了一條暴利產業鏈。以舊服裝為例,它們進入到中國后,國內接貨人一般以一二百元每噸的價格購進這些舊服裝,然后經過層層分揀,最終能按1元每斤的價格銷售出去,除去人工成本,轉一次手價格就翻了幾番。
  在“里應外合”下,一條正經的產業鏈很容易“變黑”。隨之而來的是假冒偽劣產品、衛生健康風險;土壤、水體、空氣等長期不可逆的破壞。
  “洋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不夠完全的分揀。雖然發達國家有穩定而高效的垃圾分類系統,例如日本垃圾分類根據各個縣市的規定不同可以多達幾十種之多,但這種分揀水平對于垃圾的高效利用仍然沒有起到足夠的作用。
  暴利重塑
  從2018年1月1日起,這樣一套順暢運轉了幾十年的體系面臨重塑:在這一天,中國對于“洋垃圾”的進口禁令正式生效。這份禁令覆蓋4類24種固體廢物,包括來自生活垃圾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
  據新西蘭環境部披露的數據,新西蘭去年向中國出口的垃圾總價值達到2100萬新西蘭元,總重量達到5萬噸。這些垃圾,從今年開始已無法進入中國國門,新西蘭垃圾回收部門只得另想辦法。
  煩惱的不止新西蘭一國,英國環保部門也在為自己長期以來的懈怠付出代價。盡管他們早就得到預警,說中國遲早會禁止進口“洋垃圾”,可當地政府仍然沒有為建立新的垃圾回收系統做出什么努力。
  英國垃圾回收協會首席執行官西蒙·埃林憤怒地表示英國政府在這個工作上表現極差,情況一塌糊涂。
  不僅是英新日這樣的中小型島國為中國政策收緊而苦惱,即使是美澳等國,在垃圾處理系統一度嚴重依賴中國的情況下,也沒辦法一下子處理這么多垃圾。
  在美國,根據商業資訊機構彭博社的估計,作為世界上最會生產垃圾的國家,有1/3的垃圾得不到回收利用。為了消滅多余的垃圾,有4萬人從事著和垃圾出口中國相關的工作。中國禁止進口垃圾,美國則要面對自行處理這些龐然巨物的困難。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
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換一張
*
提交
首頁                  產品介紹                  業務公告                  新聞中心
021-37605588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