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厚積薄發,錫價有望迎來長牛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8-01-31 10:45

核心觀點:

資源儲量稀缺,中國錫儲量全球居首。錫屬于全球最稀缺的礦種之一,儲采比偏低,僅能保障未來17年的用量,且主要生產國儲采比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錫資源的稀缺程度正在日益增大。全球錫資源的分布較為集中,中國、印度尼西亞、巴西、玻利維亞和緬甸五國即壟斷了全球錫儲量的72%,中國錫資源儲量全球占比達23%。

緬甸供給洪峰結束,庫存正在去化。2017年緬甸原礦品位已系統性降低,產量逐漸回落,但出口量并未下滑,原因在于選礦產能的快速投放使得前期未經處理的低品位尾礦庫重新形成有效供給,因此緬甸的錫礦實際供給量轉折點將取決于庫存消化時間,我們預計這一時間結點有望在2017年底至2018年中出現。

全球貿易格局穩定,精錫生產商集中度高。中、美、日三國全球精錫消費占比最高,中國錫精礦基本不出口,錫錠“自給+少量進口”,其他主要錫消費國錫精礦和精煉錫基本依賴進口。全球前十大精錫廠商壟斷了世界精錫產量超六成,云南錫業集團產量全球居首,2016年精錫產量全球占比將近22%,并與云南乘風、廣州華錫、個舊礦冶共同壟斷全球精錫產量近34%。

■全球錫供需缺口或將重回擴大態勢,錫價有望迎來長牛。一是全球礦山品位趨勢性下滑,采選成本逐年上升;二是緬甸庫存有望于年內逐漸消耗,庫存去化拐點已現;三是礦山復產難及預期,國內環保督察持續壓制小型礦山開工,海外開工率已維持高位;四是再生錫規模受限,民用產品回收難成氣候;五是全球新增礦山儲備較少,產量釋放難以遞補;六是錫下游消費增速穩健,汽車電子有望引領新需求。對于短期內的錫價波動,仍需密切關注緬甸實際出口量、全球重點企業的生產計劃、主要錫生產國的礦業政策變動及季節性氣候變化,下游需求的補庫周期,以及中國的環保督察及供給側改革進度。

1. 錫資源儲量稀缺,中國錫儲量全球居首
 錫屬于全球最稀缺的礦種之一,且近年來儲量快速下降,儲采比偏低。截至2016年,全球錫資源儲量470 萬噸,僅為1999 年儲備量的50%。按照2016年全球錫精礦28萬噸的產量估計,資源儲量僅能保障未來17年的用量,在主要有色金屬中,儲采比僅高于銻,遠低于鉬、鈦等。同時,中國、印尼和玻利維亞作為錫資源儲量前三位的國家,儲采比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錫資源的稀缺程度正在日益增大。
全球錫資源具有“分布集中”的特點,中國錫儲量全球居首。截至2016 年末,全球錫資源儲量470 萬噸,中國以110 萬噸的錫資源儲量居全球首位,全球占比23%。全球錫資源的分布較為集中,中國、印度尼西亞、巴西、玻利維亞和緬甸五國的即壟斷了全球錫儲量的72%。
2.全球錫精礦供給集中,緬甸主導邊際變化
2.1. 錫供給格局:資源稀缺,分布集中
 錫資源儲量集中的特點決定了錫精礦產量集中的格局。2016年全球錫精礦產量28萬噸,較2015年同比下滑1.3%。中國、印尼、緬甸和玻利維亞四個錫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錫精礦產量占世界總和的79%。近年來全球錫精礦供給主要來自中國、印尼,兩國合計產量全球占比在50%以上,再結合各國儲采比偏低的事實,近年來兩國日益加碼的錫礦資源收緊政策就不難理解了。
 全球精錫產量主要集中于中國。2016 年全球精錫產量為34.14 萬噸,同比小幅回升1.5%,中國精錫產量全球占比48%,主導全球精錫產量趨勢;其他生產國包括印尼、馬來西亞、秘魯、玻利維亞等,供給結構總體穩定。
2.2. 緬甸主導全球錫供給邊際變化
 2013-2016年中國、印尼兩大錫礦主產區小幅減產,緬甸增量較大。錫資源分布和開采的高度集中決定了錫供給易受大國變化的影響。2013年以來,中國和印尼兩大錫精礦產區因政策性供給收緊以及錫資源品位下降出現減產;同時,緬甸自2014年起進入錫行業以來,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中國、印尼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錫精礦生產國,產量由2013的幾乎零供給陡增至2016年的5萬噸,抵補了中印兩國的減產,使得全球錫精礦供給并未呈現大幅收緊態勢。
 中國、印尼精錫產量穩定,馬來西亞小幅下滑。近年來,全球精錫產量與錫精礦產量走勢總體相似。印尼自2013年以來逐步收緊原礦開采,轉而拓展精錫冶煉規模,目前精錫產量與錫精礦產量相當;馬來西亞曾為主要錫精礦及精錫生產國,但近年來原礦的枯竭不可避免的限制了精錫產量;秘魯和泰國同樣因資源匱乏問題制約了精錫的生產,產量逐年下滑。
2.3. 錫礦開采成本支撐錫價,新增礦山儲備不足
 當前錫價礦山盈利能力較強,但仍具備成本支撐。2017年至今,LME錫價高位震蕩,目前處于20,000美元/噸左右,該價格處于80%成本分位線,這意味著全球高成本礦山生產仍然處于盈虧平衡邊緣,考慮到全球錫礦山均面臨品位下降風險,我們預計未來成本端對錫價仍有較強支撐。
 新增礦山儲備不足,短期內難以實現貢獻。展望2017-2026年,全球潛在錫礦山項目集中于澳大利亞和俄羅斯,但5,000年產量以上的規模化礦山仍然較少;同時由于近年來錫價持續處于低迷狀態,相關礦山的勘探和開發進度并不樂觀,預計2017-2018年全球規模化投放礦山僅有中國內蒙古地區約6,000-7,000噸左右的規劃年產量。
2.4. 錫庫存處于歷史低位,年內短期庫存回升
 全球錫庫存處于長周期底部。考慮到全球兩大交易所和生產商消費商手中的庫存,當前全球錫庫存預計小于2.5萬噸,若將美國的戰略儲備考慮進去,目前全球錫庫存量正處于20年的歷史低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國戰略儲備。
 企業庫存周比較低。根據80家公司提供的庫存數據得出供應周數的加權平均值,其中電池行業為2.3周,化學制品為1.6周,焊料為3.2周,馬口鐵為6.0周,其他行業為3.9周,總計為3.1周,處于歷史較低水平。
全球交易所庫存短期回升壓制錫價。2017年以來,LME庫存與上期所合計庫存呈現增加態勢 ,由年初的7000噸左右逐步上升至12,000噸,這一增量已排除了交易所移庫行為。交易所庫存通常代表了國內外市場礦山企業的態度與實際供需基本面的表征,短期庫存回升對錫價有壓制作用,但也應注意到今年隱形庫存顯性化的特點較為明顯,我們認為實際供給仍處于緊平衡狀態。
3. 緬甸:供給洪峰結束,庫存正在去化
3.1. 緬甸佤邦地區原礦供給洪峰結束
 2014年以來,緬甸佤邦地區的低成本錫精礦沖擊全球錫市場。緬甸錫精礦主要來源于佤邦曼象礦區,該礦區目前是緬甸境內開采量最大的礦區,露天品位一度高于5%,實際開采成本可能低于1萬美元/噸。除此之外,緬甸還有茂奇和德林達依錫礦帶,目前產量很小,但受制于較差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政策制約,短期產量難以提升。
 入選品位快速下滑,緬甸錫精礦生產拐點已現。過去三年緬甸大量消耗了當地淺部礦和高品位礦,進入2015年,當地錫礦開采逐步轉向地下,平均品位出現下滑,大多為3%左右,少部分5%以上;2016年下半年品位出現明顯變化,很多已經下降到1.5-2%。伴隨著資源品位的下降,緬甸錫精礦開采成本大幅上升,加上當地勘探投入較少,前景資源不明,原礦產量高峰已經過去。
3.2. 短期內錫礦出口量并未下滑,原礦庫存仍需時間消化
 2017年緬甸錫精礦出口量仍然維持高位。由于緬甸當地缺乏精錫冶煉產能,除政府庫存外,緬甸錫礦通過邊貿形式幾乎全部涌入中國,可通過觀察中國緬甸錫礦進口量對緬甸出貨量進行跟蹤。
 2016年,除了緬甸政府庫存銷售(約1萬噸),其他緬甸錫礦石出口量也有所增長,主要歸因于緬甸當地選礦產能提高,并洗選了前3-4年的低品位礦石庫存。2017年這一趨勢并未出現緩解,雖然表面上中國錫礦砂實物噸進口量較2016年出現下滑,但選礦產能的提高使得緬甸錫礦砂的實際出口品位大幅度提升。以金屬噸口徑計算,2017年1-7月錫精礦金屬量同比仍小幅增長,核心原因仍在于低品位尾礦庫存的繼續消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今年錫價的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緬甸錫出口量呈季節周期性的供應特點。緬甸氣候呈現“旱季-雨季”交替格局,通常5月底至10月為雨季;而緬甸基建情況并不理想,雨季期間暴雨成災,對礦石開采、運輸造成極大不便。通過歷年進口數據觀察,緬甸雨季錫礦進口量通常相對年末有所放緩,供應周期性顯著,但近些年這一現象有所緩解,生產商通常會提前將礦產品運送至中緬邊境,以此減少雨季影響。
 緬甸原礦庫存去化不可避免,錫礦供給拐點有望顯現。考慮到緬甸礦山品位已系統性下降,且新發現礦點較少,僅僅依靠回采低品位礦維持生產,上游實際原礦產出已經下滑;而選礦產能的提升使得原有低品位的尾礦庫存成為新增的有效供給,礦山整體處于去庫存階段,緬甸的錫礦實際供給量轉折點將取決于庫存消化時間,我們預計這一時間結點有望在2017年底至2018年中出現。
4. 印尼:資源品位下滑,礦業政策收緊
4.1. 開采成本上升,自然災害屢屢沖擊
 前期過度開采,印尼資源品位下降,開采成本上升。最近幾年印尼并沒有新發現較大錫礦的報道,相反,很多陸上錫礦資源被報品位下降、開采枯竭,很多錫企被迫進入水下開采。
 自然災害的負向沖擊使得印尼錫生產雪上加霜。近年來的自然災害對印尼錫生產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尼錫開采以陸地露天和濱海挖掘為主,公路等基建較差,這些自然災害對其生產和運輸無疑是雪上加霜。
以印尼最大錫生產商天馬公司(PT Timah)為例,2010-2016年公司錫精礦產量呈現兩大趨勢,一是總產量持續下滑,從2010年的3.8萬噸系統性降低至2016年的2.4萬噸,二是伴隨著陸上礦山的資源枯竭,海礦占據了主要產出,開采成本被迫上升。
 雖然天馬公司近期公布其2017年產量目標為30,000噸,但我們仍然認為天馬公司的產量增長將導致印尼私人冶煉廠產量的下降,主要因為雙方在原料供應方面是競爭關系,最終決定精錫產量的制約瓶頸仍是錫精礦產出。
4.2. 印尼出口政策收緊,進一步抽緊錫供給
 印尼錫資源總儲量80萬噸,該數據表明印尼錫礦儲采比僅有12年左右,為了遏制資源大量賤價流失,提高產業附加值和拉動就業,以及提升錫資源定價話語權,印尼政府對錫產品出口不斷出臺政策進行管制。
錫產品定價層面,印尼作為全球最大的錫礦出口國,自然不愿意聽命于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期錫合約價格,為了爭奪定價權,印尼試圖發展本地平臺——印尼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ICDX),從2013 年8 月開始,印尼國內所有錫錠在出口前都要通過ICDX進行交易。
 錫精礦層面,?一是設定出口配額, 二是禁止全部未經加工的金屬原礦出口,以促使礦商在國內投建冶煉和加工廠,提高礦產業附加值;三是增收錫礦在內的 14 種礦產品出口關稅。
 精錫層面,一是在錫價低迷的時候宣布錫錠出口禁令,以刺激錫價;二是出臺精錫純度限制,要求出口精錫純度至少達到 99.9%,同時規定了鋁、鋅等9種元素雜質含量的最大限制;三是精煉錫生產商必須持有“干凈且清楚的”證明,以顯示他們所使用的錫礦石來自于政府許可的礦山。
5. 中國:環保督察壓制錫礦復產,冶煉產能小幅過剩
5.1. 中國錫礦資源分布廣泛
 六大省區占有全國約98%的錫資源儲量。中國錫礦礦產地分布于15 個省(區),錫礦查明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云南(26%)、廣西(20%)、湖南(19%)、內蒙古(16%) 、廣東(12%)和江西(5%),這六省區錫礦資源儲量約占全國98%。
 儲量高度集中,大、中型礦床多。如前所述,我國錫礦主要集中在云南、廣西、廣東、湖南、內蒙古、江西6 個省區。同時,我國錫礦大、中型礦床多,尤以云南個舊和廣西大廠最為著名,是世界級的多金屬超大型錫礦區,個舊和大廠二個地區的儲量就占了全國總儲量的40%左右。
 以原生錫礦為主,共伴生組分多。在全國總儲量中,原生錫礦占80%,砂錫礦僅占16%;我國錫礦作為單一礦產形式出現的只占12%,作為主礦產的錫礦占全國總儲量的66%,作為共伴生組分的錫礦占全國總儲量的22%。共生及伴生的礦產有銅、鉛、鋅、鎢、銻、鉬、鉍、銀、鈮、鉭、鈹、銦、鎵、鍺、鎘,以及鐵、硫、砷、螢石,等等。
 礦床受大地構造控制十分明顯,其往往沿特定大地構造部位呈帶狀分布。中國的原生錫礦床分成三大類別:與花崗質巖類有關的礦床, 與中、酸性火山-潛火山巖有關的礦床,與沉積再造或變質作用有關的礦床。其中,以與花崗巖類有關的礦床為最重要,云南個舊和廣西大廠等世界級超大型錫礦皆屬此類。?
5.2. 中國錫精礦產量不及預期,環保督察壓制礦山復產
 2016年錫精礦產量下滑,精錫產量相對穩定。2015年底錫價跟隨大宗商品暴跌,錫價位于底部區域之時曾出現全行業虧損,上游錫礦山難以為繼,國內主要冶煉廠開始紛紛縮減原料和產品庫存,同時采取了減產減員措施,進而影響2016年錫產量。
 高成本礦山因前期價格低迷進行減產或停產。其中個舊大部分民營礦山均已停產,當地出礦量大幅減少;云錫公司的部分礦山也因為成本原因而停產;湖南郴州三十六灣地區最大的礦業公司——南方礦業受環保整頓因素影響,精礦供應主要來自當地礦主和貿易商的庫存;此外還有一些伴生錫精礦也因為金屬價格的整體下跌而出現減產。
 主要精錫生產企業曾宣布聯合減產。2016年1月14日中國錫行業骨干曾發表聯合倡議書,為積極應對錫行業生產經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響應國家"供應側改革"的號召,實現中國錫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宣布2016年減少精錫產量1.7萬噸,減產比例達到年產量占比10.3%,對2016年上半年精錫產量造成影響。
 此外,工信部2016年發布《錫行業規范條件》,對礦山規模及環保要求做出規定。其中礦山建設規模不得低于6萬噸/年礦石,礦山最低服務年限、露天開采礦山應在6年以上,地下開采以及露天、地下聯合開采的礦山應在10年以上,嚴禁無證開采、亂采濫挖和破壞浪費資源;環保方面,企業應辦理《排污許可證》,并遵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并對所有錫項目應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未經環境保護部門驗收不得正式投產。
 2017年中國錫精礦產量增幅有限。目前最大錫產地云南省的礦山采礦證已被集中管控,小企業無法滿足礦山開發標準及環保要求,個舊私人小礦山無法規模化復產;湖南南方礦業復產預計將新增產量約3,000噸,內蒙古地區錫礦項目投產預計也將帶來3,000-6,000噸年產增量,預計總體產量小幅增幅。
5.3. 國內錫供給展望:錫精礦資源短缺,錫冶煉仍然過剩
 錫資源方面,與印尼類似,同樣面臨錫儲采比低,品位下降的情況,對外依賴度加大。一是由于前期過度和低效的開采導致高品位錫資源流失,目前采礦活動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地下坑采,礦石成分也日益復雜;二是勘探進度較為滯后,通常圍繞現有礦山周邊進行。長期來看,即使2017年有個別因環保原因停產的礦山將恢復生產,但尚無跡象證明國內礦山產量將大幅增加,礦企關注的重點是提高效率和延長礦山壽命,而非產能的擴張。
 由于國內錫精礦產量難以滿足精錫生產需要,錫精礦進口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錫精礦進口原料的來源仍以從緬甸為主,占進口量99%以上。
 錫冶煉積極相應國家供給側改革號召。目前國內錫冶煉產能利用率較低,尚未達到政府希望在2020 年實現產能利用率超過80%的目標,供給側改革壓力依舊,并且對環境敏感地區有所側重,2017年7月個舊市就曾對多家冶煉廠發布環保停產通知。云錫集團表示中國錫冶煉廠正同時面臨原料格波動與環保壓力增大的雙重考驗,預計未來供給側改革方向將圍繞淘汰落后產能、降低成本、減少庫存、減少企業債務以及提高運營效率等方式展開。
 中國精錫出口關稅確定取消,國內定價權提升。2017年初,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確認中國精錫出口10%的關稅已經取消。該關稅自2008年開始征收,每年更新一次,隨著國內精錫消費需求的提升,中國從精錫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關稅取消也符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我們認為短期內國內企業將適度觀望,逐漸適應關稅取消后的市場,長期看取消精錫出口關稅將消除出口壁壘,促進國內外錫錠流通,加強倫錫、滬錫價格聯系,增強國內定價權,增加套利交易的機會。
6. 全球其他地區錫供給較為平穩
 秘魯作為曾經的錫產出大國,未來受到礦源枯竭的影響日益加重。秘魯錫產出在2005 年就已見頂回落,而USGS 的調查顯示,2010 年秘魯錫礦儲量從之前的71 萬噸大幅下降至31 萬噸,2014年儲量已降至8 萬噸,資源枯竭可見一斑。SAN RAFAEL 礦山作為秘魯唯一的錫礦山正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困擾,從秘魯明蘇爾公司已公布的財報來看,該礦山錫金屬實際產出持續下滑。
 玻利維亞產量或將小幅上升。雖然2017年一季度貿易商數據顯示玻利維亞精錫出口量同比下滑16%,但大型國有礦山Huanuni錫礦產量較2016年同期有所增長,同時國有采礦業聯盟組織COMIBOL表示2014年建成的新選礦廠及配套尾礦庫將于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預計該項目將增加玻利維亞的原礦供給。
 馬來西亞作為曾經最大的錫礦供給國,目前錫礦資源已枯竭。不過馬來西亞依然是全球重要的錫精煉所在地,LME 錫庫存中大部分位于馬來西亞。雖然自2015 年以來LME 馬來西亞倉庫的錫庫存持續流出,但是馬來西亞的顯性庫存依然達到50%以上。
 澳大利亞存在少量錫精礦出口。按照USGS 的統計,其精礦占全球精礦產量的4%。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地區是兩個重要的錫礦產出區域,而目前產量集中在塔斯馬尼亞,對全球而言,澳大利亞錫礦出口自2012 年以來穩定在3,000-4,000 噸/月。
7. 全球貿易格局穩定,精錫生產商集中度高
 中國錫精礦基本不出口,錫錠“自給+少量進口”;其他主要錫消費國錫精礦和精煉錫基本依賴進口。精錫的消費的主要行業包括電子、家用電器、汽車、食品、船舶、玻璃和電鍍等,其中以電子、家用電器和汽車工業為主的錫焊料消費需求占全球錫消費的五成以上。因此,全球錫需求最大的國家國內產業都以制造業為主,尤其是具有發達的電子制造和汽車工業。
 中、美、日三國全球精錫消費占比最高。2016 年,全球錫需求占比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合計全球占比60%。這三個國家,除中國精錫需求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外,美、日兩國均不生產錫礦,錫精礦及精錫全部依賴進口。
 與此同時,2016年按錫精礦產量最大的國家依次為中國、印度尼西亞、緬甸、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這六個國家占全球總產量達90%。除中國外,都是以農業和鐵礦石等基礎資源出口為主產業的國家,國內制造業相對都很不發達,因此本國精錫消費較小,基本處于大量凈出口狀態。
 全球前十大精錫廠商壟斷了世界精錫產量超六成,云南錫業集團產量全球居首。2016年,全球前十家精錫生產廠商的精錫產量達到21.8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63%。其中,中國的云南錫業集團的精錫產量全球居首,全球占比將近22%,并與云南乘風、廣州華錫、個舊礦冶共同壟斷全球精錫產量近34%。
 具體來看,中國錫生廠商總體平衡,緬甸礦石進口量增加彌補了國內礦山產量下滑;印尼天馬公司2016年產量同比下滑13%,主要由于洪水導致礦山產量下降,進而引起原料短缺;秘魯明蘇公司產量同比下滑3.2%,主要受困于圣拉斐爾礦山錫品位下降,但其巴西子公司克服了皮廷加礦山水力發電中斷的影響,產量小幅增長;玻利維亞國文托公司未達到年初生產計劃,原因在于年末的干旱影響了采礦工作,錫精礦供應下滑。
 2012年以來,全球十大錫生產商產量全球占比從73%下降至63%,主要源于印尼與巴西私人冶煉廠量增加;同時,馬來西亞冶煉集團與泰國泰薩科公司,以及綜合生產商明蘇公司與天馬公司的產量在過去幾年均處于下降的趨勢。
8. 錫下游消費增速穩健,汽車電子有望引領新需求
 全球錫需求量保持穩定。錫的傳統消費領域主要包括以鍍錫板(馬口鐵)、錫化工(有機/無機)、錫合金的形式,應用于食品、機械制造和傳播等行業。全球精錫消費在經歷了2010 年的高速反彈后,近年來保持穩定,總體波動較小,2016 年全球精錫消費量約為352.1萬噸,同比增加1.85%。
 錫的主力下游焊料需求小幅增長。過去十年焊錫消費快速增長,已取代鍍錫板成為錫的最大消費領域。錫焊主要應用于電子半導體行業,雖然目前全球電子元器件呈現小型化特點,但單一設備元部件增多使得電子焊料消耗總量并未顯著下滑。2016年以來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快速增加,2016年全球半導體銷量8,241億顆,同比增長4.7%。
 中國錫消費依然維持較高水平。2016年中國錫消費全球占比可達44.8%,主導全球錫消費走勢。從細分領域來看,國內焊料需求依然保持較好增長,而馬口鐵、錫化工行業由于受到環保、原料上漲等影響,產量小幅減少,總體需求仍維持小幅增長。
 新能源汽車有望刺激新一輪錫需求周期。目前全球汽車電動化勢不可擋,而以Tesla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汽車,配備有更多種類的汽車電子元器件,如車載大屏幕等,舒適性和娛樂性大幅提升。我們認為這一趨勢也將被正在快速轉型新能源汽車的的傳統車企所效仿,汽車電子元器件的用量提升也將趨勢性引領全球錫需求。
 錫具備優異的理化性能,新領域需求前景廣闊。錫具有豐富的化學和物理性能,除傳統領域之外,我們預計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錫作為催化、傳感、光電、能源存儲材料廣泛應用于現代社會當中。目前全球眾多研究機構(尤其是在中國)對錫的應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錫太陽能薄膜、納米氧化錫鋰離子電池、錫基催化材料等領域。
9. 全球錫供需缺口或將重回擴大態勢,錫價有望迎來長牛
 錫價經歷2015年末的筑底,目前已重回20,000美元。2014年起,緬甸佤邦地區的低成本錫精礦快速放量,持續沖擊全球錫供給市場,致使供需結構陷入過剩,錫價步入熊市,并于2016年1月見底,一度跌破14,000美元。
 2016年錫價快速反彈,主要源于四大因素。一是緬甸原礦品位快速下滑,全球錫礦成本曲線抬升;二是中國錫冶煉廠協議減產,冶煉加工費提高推升成本;三是交易所與社會庫存同時處于低位,庫存回補需求強勁;四是下游需求整體回暖,帶動精錫消費。
 2017年以來錫價徘徊不前,緬甸庫存釋放是主因。從原礦供給看,緬甸錫礦品位下滑及產量下降已是不爭的趨勢性事實,然而選礦產能的快速投放使得前期未經處理的低品位尾礦庫重新形成有效供給,中國進口量表明2017年至今緬甸原礦金屬產量同比仍有所增長。
 與此同時,錫價的回升也促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錫礦山出現復產,然而復產規模受制于中國環保督察、礦山品位系統性下降等各種客觀條件,遠低于市場預期。
 盡管隱形庫存顯性化的實際規模也是值得思考的因素,但倫敦、上海兩地交易所合計庫存的增長已清晰表明2017年至今精錫供給缺口收窄的事實,錫價高位盤整實屬正常。
 站在當前時點,我們認為在錫資源有限,錫礦產量趨勢性下滑,下游需求向好的大背景下,全球錫供需缺口或將重回擴大態勢,錫價有望迎來長牛。一是全球礦山品位趨勢性下滑,采選成本逐年上升;二是緬甸庫存有望于年內逐漸消耗,庫存去化拐點已現;三是礦山復產難及預期,國內環保督察持續壓制小型礦山開工,海外開工率已維持高位;四是再生錫規模受限,民用產品回收難成氣候;五是全球新增礦山儲備較少,產量釋放難以遞補;六是錫下游消費增速穩健,汽車電子有望引領新需求。
 對于短期內的錫價波動,仍需密切關注緬甸實際出口量、全球重點企業的生產計劃、主要錫生產國的礦業政策變動及季節性氣候變化,下游需求的補庫周期,以及中國的環保督察及供給側改革進度。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
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換一張
*
提交
首頁                  產品介紹                  業務公告                  新聞中心
021-37605588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