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2017:財政政策配置的深刻變化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7-04-19 09:36

  說到2017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人們對于財政政策的期望值不斷攀升是一個可以觀察到的基本景象。然而,期望值的攀升是一回事,如何讓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則是另一回事。畢竟我們已經做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新常態相對于舊常態,畢竟環境變化了。進一步說,畢竟我們已經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新的政策體系相對于舊的政策體系,畢竟有著諸多的不同之處。這些,當然會體現在2017年財政政策的配置格局上。

  不妨由2017年與財政政策相關的幾個數字加以觀察:

  首先是23800億元。這是財政赤字預算規模。可以立刻發現,23800億元并非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的結果,而是倒算出來的。其基本的程序是:以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74.4萬億元為基數,按照6.5%的增速計算出2017年的預期國內生產總值79.4萬億元;再以79.4萬億元為基數,按照3%的比率計算財政赤字的預算規模,其結果便是23800億元。財政赤字預算規模不是由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差額得出,而是通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倒算而來,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

  其次是3%。這是財政赤字率。不難看出,23800億元占2017年預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恰好為3%。這說明,我們是按照財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超過3%這一傳統的控制線來安排2017年的財政赤字預算規模的。它也表明,我們對財政赤字是心存敬畏的,我們對財政風險是高度戒備的。

  再次是2000億元。這是財政赤字增量。2016年的財政赤字決算規模是21800億元,在此基礎上增加2000億元,便是2017年的財政赤字預算規模23800億元。注意到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決定于財政赤字的增量而非總量,它表明,我們并未因擴張社會總需求的強大壓力而放松對于財政風險的防守。我們在關注經濟增長的同時,并未放松對經濟風險的警惕。

  第四是8000億元。這是地方專項債券的發行規模。相對于2016年4000億元的發行規模,2017年的地方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增加了4000億元。注意到地方專項債券發行收入并不列入一般公共預算范疇,而屬于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它所對應的,系23800億元預算赤字規模之外的政府性基金預算赤字。這實際上表明,倘若以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在內的所謂全口徑預算口徑加以計算,那么,2017年的全口徑財政赤字,至少要在23800億元的基礎上增加8000億元,而為31800億元。如此,全口徑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多一點。名義財政赤字率不突破3%,增加財政赤字的需求通過實際財政赤字率的適當擴大加以解決,從而防范財政風險與實施財政擴張目標相兼容,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政策走向。

  第五,3500億元和2000億元。這是分別為企業減輕稅負和減少收費的規模。這兩個數字加起來總共為5500億元,與2016年所減少的涉企稅費規模5700億元大致相當。這是在財政收入增速呈斷崖式下降的背景下所作出的安排,它說明,2017年的財政政策仍舊是以減稅降費為主線索。它也說明,在經濟下行態勢基本未變且仍趨嚴峻的情勢下,相對于擴大投資、增加支出的傳統積極財政政策操作,減稅降費當然是最契合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選擇。

  第六,5%。這是中央政府一般性支出的壓縮幅度。將其同2000億元的財政赤字增量和5500億元的減稅降費規模聯系起來,同時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壓縮非重點支出,減少對績效不高項目的預算安排。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中央部門要帶頭,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壓減一般性支出,決不允許增加‘三公’經費,擠出更多資金用于減稅降費,堅守節用裕民的正道”的表述,可以認為,2017年計劃實施的減稅降費,并未沿襲以往主要通過增加財政赤字提供財源的套路,而是在增加財政赤字的同時著力于削減政府支出。認識到只有削減政府支出與減稅降費同時并舉,才是本來意義上的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之舉,應當說,我們越來越轉向于契合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的減稅降費操作。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
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換一張
*
提交
首頁                  產品介紹                  業務公告                  新聞中心
021-37605588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