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人民日報: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符合大勢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17-03-31 09:43 近來,隨著美聯儲3月份加息的落地及未來可能進一步加息,全球市場關于各國是否收緊貨幣政策的討論持續升溫。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在實施多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之后,本輪政策周期已經接近尾聲,即貨幣政策不再像過去那樣寬松。對此,專家指出,在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逐步退出的大趨勢下,中國根據國內需求很好地維持了貨幣政策的節奏,目前中國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僅與國際大勢基本吻合,更與國內經濟形勢高度相符。 寬松退出趨勢漸明 退出量化寬松,世界是否作好了準備?據美國CNBC近日報道,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薩拜因·勞滕施萊格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該行應做好改變其貨幣政策的準備,原因是通脹數據已經開始接近目標。“一旦數據穩定下來,表明我們已經走上了一條朝向物價穩定目標的道路,那么到時我們就已經做好了(緊縮政策的)良好準備。”她說道。 美國達拉斯聯儲主席羅伯特·卡普蘭日前表示,將支持美聯儲進一步循序漸進地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正邁向充分就業,但尚未實現該目標,美聯儲仍然保持寬松,但寬松政策并不是免費的,不是說可以把利率維持在低位,而不需要為過度寬松承受代價。 “目前來看,全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逐步退出的趨勢已逐漸明朗,只是各國的步伐有所差異。有些國家,如美國,在退出方面走得較快;有些國家則剛開始準備這么做;另外部分國家,如日本,還在堅持寬松政策。雖然各國步調不一致,但這種大趨勢已基本形成,全球再倒回量化寬松的可能性不大。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根據國內需求很好地維持了貨幣政策的節奏,與國際大趨勢也基本吻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結構改革需要穩健 “近年來,各國央行都在強調貨幣政策不是萬靈藥,不能期待貨幣政策解決所有問題。”周小川表示,從理性角度來講,現階段更應該把政策組合調整為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等其他政策。未來,會有更多國家轉向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 事實上,中國已經在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那么,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央行此前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是結構性矛盾和發展方式上的問題,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貨幣政策總體須保持審慎和穩健。 “應該看到,中國貨幣政策的調整更多是考慮國內的現實需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提出就是要與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相符。一方面,中國經濟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保持經濟增長需要貨幣政策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補’的推進及相關結構性改革又不允許‘大水漫灌’,而是要求貨幣政策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因此,強調貨幣政策的‘中性’十分必要,這為完成目前經濟工作的多項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趙錫軍說。 漸進調整謹防風險 由適度寬松到穩健中性,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實現這一轉變的?周小川指出,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自2008年9月起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10年下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宣布回到穩健的貨幣政策。但考慮到全球經濟仍復蘇乏力,歐洲又發生了主權債危機,其他國家也面臨著挑戰,因此,我們采取了漸進的方式向穩健的貨幣政策回歸。 “貨幣政策調整需要充分考慮國際環境、國內形勢、流動性穩定及防控風險等多個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強調漸進調整,而不是跳躍式的變化,十分重要。事實上,通過漸進調整,目前中國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在充分考慮國內外環境的情況下,充分突出了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及防控金融風險。”趙錫軍說。 在趙錫軍看來,防控金融風險是目前貨幣政策的必要考慮因素,央行在這方面也進行了明確安排,如央行提出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積極探索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以抑制資產泡沫,進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