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鋁行業過剩現象愈發嚴重。據調研,2013年全國電解鋁產能預計達到3100萬噸,較2012年新增400萬噸,同比增長15%;2013年全國電解鋁產量預計達到2500萬噸,較2012年增加600萬噸;產能利用率從2012年的72%提升至80%-82%左右。
主要增加的產能來自內蒙古和新疆,因兩地發電成本較為便宜,噸電解鋁盈利水平尚可,故產能利用率整體有所增加。而國內需求約同比增長10%,產能過剩現象愈發嚴重,現有的產能明顯超過“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末保有電解鋁2500萬噸產能的規劃。
電力政策不統一,全行業基本普遍虧損。目前在河南上網成本0.08-0.1元/度,整體電價在0.49元/度電,這與新疆0.27元/度電的電解鋁生產成本有很大差距。以行業平均13750度噸鋁耗電計算,河南地區(直供電0.3元/度,平均占比30%)計算,電力成本約為5954元,按40%的電力成本計算,總電解鋁生產成本為14884元左右,較現在鋁價13835,噸鋁虧損超過1000元/噸。這令河南地區多家電解鋁企業陷入困境,小型電解鋁企業多數處于現金流斷裂狀態。
另一方面,新疆天山等地,發電成本便宜,產能一直處于釋放過程,對行業形成持續沖擊。不過據申萬有色研究,新疆等地電解鋁產能投放進度也慢于預期,到2014年已投產加擬投產產能約為635萬噸左右,顯著低于規劃的1305萬噸。
產能關停頗多阻礙,14年預計可關停產能300萬噸。電解鋁的產能淘汰一直遭遇頗多阻礙。一是部分地方企業盈利較強,如山東魏橋,擁有大量自備電,噸鋁盈利接近2000元/噸,地方基本不理會國家收縮產能政策,處于閉門生產狀態;二是部分地方已形成大量配套電解鋁的鋁型材產能,地方政府就阻礙電解鋁產能的關停,如中鋁貴州的一些生產基地因缺電而長期虧損,但周圍配套了大量鋁型材企業產能,直接影響貴州省GDP200億元。從現有全國的電解鋁產能分布來看,14年預計可關停的產能有300萬噸,主要集中在河南,貴州,廣西等地。2013年的地方電解鋁產能關停的執行效果不佳,河南地區關停小廠的產能累計不超過30萬噸。
四大措施限制未來電解鋁產能投放。第一對目前在建的多數電解鋁產能要求全部停產;第二,落后產能必須切實淘汰;第三,鼓勵資源向優勢企業轉移——減量置換需有政策引導,目前設備轉以后大部分就報廢,能用的僅有30%左右;第四,環保政策落實到位,比如對于脫硫脫硝指標優異的企業給予一定補助——2013年中孚實業在脫硫脫硝上累計投入2.5億元,但地方承諾的環保生產的優惠政策卻沒有兌現。按相關人士預計,從現在開始計算,行業產能實現零增長的話,通過一些長效機制,令部分小企業退出市場,形勢好轉仍然至少要等待3年。
維持中性評級,關注受益國企改革和成本再降的公司。電解鋁企業正主動收縮以度過行業不景氣,其中中孚實業集團2013年生產電解鋁66.8萬噸,同比減少5.4萬噸,淘汰落后產能25萬噸左右;與之類似的是中鋁也將在未來通過減少不盈利產能,裁員等形式來縮減企業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虧損幅度。我們認為,在淘汰落后產能加速,以及新疆的規劃產能受限的情況下,將很大程度上減少市場對產能持續過剩的擔憂。但在高成本電解鋁產能大規模關停之前,我們維持對電解鋁行業的中性評級,但建議關注受益于國企改革和成本再降的中國鋁業、神火股份、焦作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