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華平板玻璃發起反傾銷調查、巴西對我螺紋銅管發起反傾銷調查、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次氯酸鈣發起雙反調查……踏入新一年,國家商務部10天連發14宗貿易預警提醒,國外特別是新興市場對“中國制造”反傾銷頻發。昨日,接受羊城晚報采訪的知名專家認為,今年我國貿易摩擦形勢仍不容樂觀,需冷靜應對。
中國成反傾銷最大受害國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9起,涉案金額36.19億美元。面對嚴峻的貿易摩擦形勢,有關各方聯動配合,應對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如去年成功化解中歐光伏貿易爭端,中歐雙方最終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安排,這起迄今我國遭受的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得以妥善解決。去年通過積極應對,美對華暖水蝦反補貼案、美對華硬木膠合板“雙反”案、加拿大對華鍍鋅鋼絲“雙反”案等,也實現了“無損害”結案。
新興市場成重災區
踏入2014年,國外特別是新興市場對“中國制造”的反傾銷等仍然不斷。截至1月10日,國家商務部已連發了14次預警提醒,涉及多個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其中有印度對華平板玻璃發起反傾銷調查、對進口紅磷反傾銷案作出終裁,巴西對我螺紋銅管發起反傾銷調查、對我還原靛藍染料征收反傾銷稅、擬召開對我二氧化硅沉淀物反傾銷案最終聽證會,以及美國正式對中國次氯酸鈣發起雙反調查等等。這當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救濟措施宗數達10宗,占比超過7成,還涉及哥倫比亞、泰國、阿根廷、墨西哥等國。
今年形勢不容樂觀
昨日,知名專家、暨南大學教授鄭英隆對羊城晚報記者分析表示,今年我國貿易摩擦形勢仍不容樂觀,特別是近期來自新興市場的貿易摩擦增多值得關注。這有多方面因素,大的環境是全球經濟復蘇仍然緩慢,去年中國外貿實現同比7.6%的增長,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在繼續增加,一些國家出于爭奪市場的考慮,會更多采取貿易救濟手段。具體到新興市場,去年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外流,都出現匯率大幅貶值、經濟基本面轉差的現象,近期美國收緊“量化寬松”預計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影響會更明顯,“中國制造”在新興市場可能會遭遇更多貿易摩擦。
鄭英隆認為,對此需要冷靜應對。一方面要看到,貿易摩擦并不是全球貿易的主流,去年我國出口達2.21萬億美元,相比而言去年89宗案件金額并不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貿易摩擦對具體行業影響很大,像去年的中歐光伏爭端,就涉及近40萬人的就業。近期面臨反傾銷的平板玻璃、螺紋銅管等,都是一些有影響的行業。為此,各方要據理力爭,同時行業也要及早轉型升級,避免在價格問題上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