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迎來機遇期,還要下哪些功夫?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5-05-12 10:57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作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載體,正邁入重要發展機遇期。

《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為資源循環產業的體系建設、領域聚焦、模式創新等提供清晰指南。無論是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首支“國家隊”——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的正式掛牌成立,還是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亦或是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發力,都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還面臨一些現實挑戰,資源回收利用流程規范化程度不夠高,資源循環產業經濟效益實現不夠充分,產業發展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推動資源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繼續下足功夫、下對功夫。

一是貫徹規范科學的發展導向,釋放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對環境利好的潛質。作為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源頭減污降碳的有效手段,資源循環利用要以標準約束、規范運營、有效監管、技術賦能等為前提,切實發揮好環境正外部性特點。

加快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強化優化標準實施過程,建立完善綠色循環相關服務和產品認證體系。注重做好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的精準治污,針對廢舊電池、退役風光電組件、報廢汽車、家電及電子產品等特定品類回收中的高環境污染風險環節和新污染物治理需求,加強風險管控、科學防治和綜合監管。

相關國企、央企要在資源循環利用的流程規范性、技術先進性、模式有效性等方面樹立標桿。鼓勵資源回收污染物分離、動力電池生態設計及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廢塑料高效化學回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進一步完善電池、風電機組、光伏設備等退役設備評價與檢測體系,暢通和升級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鏈條。

二是營造鼓勵創新的氛圍,發揮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功能。資源使用減量、循環再利用等新要求對先期技術和管理成本也提出一定要求,要以創新為手段持續放大資源循環減少其他成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等方面的效益,增強其經濟可行性和市場吸引力。

在創新路徑方面,推動技術、商業模式、政策機制等多維創新融合,實現資源循環價值鏈的修復和延展。基于資源循環市場新趨勢,進一步深化逆向物流、產品服務化、產品共享、“互聯網+回收”等商業模式的再創新。聚焦廢棄物高值化利用、低值可回收物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開拓新型循環利用路徑。

在創新載體方面,鼓勵石化、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以資源循環為切口開辟新的業務增長點,發展壯大回收資源精深加工產業、再生材料產業、再制造產業、資源循環服務業等,積極拓展經濟增長新動能。

在創新要素方面,引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資源回收利用的“數智提效”。持續提升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產品創新和供給,為資源循環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多樣性金融支持。增進市場綠色共識,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資源循環行動聯盟,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美譽度的重要組成。

三是深化機制建設和開放合作,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機制、政策環境和開放程度深刻影響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健康發展。

完善支持機制。加強“城市礦產”“無廢城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等既有建設工作的協同性和延續性。加快完善要素保障、科技創新、再生材料推廣應用等各項機制,升級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

提升綠色基建。不斷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廢氣污水固廢處理設施、環境監測監管、產業園能量梯級利用和水循環設施等與資源循環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資源循環產業信息共享及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再生產品、再生材料的溯源和流向追蹤。

凝聚政企合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基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積極探索市場與政府協同發力促進循環經濟的新空間、新模式。

加強開放合作。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跨行業、跨區域、跨國對話,構建交流合作機制和平臺。完善再生資源進口標準和政策,參與資源循環國際標準制定,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

作者單位: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
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換一張
*
提交
首頁                  產品介紹                  業務公告                  新聞中心
021-37605588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