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再生料“劣幣驅逐良幣”,這個局怎么破?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4-07-03 13:28 消費后塑料 工業水口料/邊角料 在再生料市場,目前沒有嚴格區分消費前廢塑料和消費后廢塑料的區分,市場存在概念模糊、來源不明、分類不清,甚至“作假”的品質風險,成為再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障礙。對于是否是消費前廢塑料,還是消費后塑料,采購商也基本分不清楚,全憑供應商一己之詞。但從實際情況看,工業后再生塑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再生料。規定要求采購消費后再生料的企業可要擦亮眼睛了。 再生料的真假、優劣難辨,但規范PCR市場,不讓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PCR的體量遠高于PIR,PCR才是塑料價值鏈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真正要循環的再生塑料,如果對消費后塑料不加以回收利用,每年將帶來巨大的污染。 由于再生料行業投資門檻不高,又是國家提倡和支持的行業,因此涌入大批投產者,幾年內大大小小企業達數萬家。而工信部公布的七個批次的《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廢塑料再生企業,才不到120家。處于這樣一個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是必然現象。 再生料采購以噸起售,量多體積大,檢驗起來非常有難度,因此假冒偽劣現象泛濫。有些無良企業是打一槍換一個馬甲,工商部門也是倍感無奈,查起來困難重重。 3.15曝光的陷阱就有這么一例。李先生旗下有一家塑料制品公司,公司所需原材料為HIPS再生顆粒,一位自稱吳先生的業務員致電李先生銷售再生材料。兩人通過電話討論價格后,許老板轉賬14萬元貨款,購買了20多噸原料。在第三天需要用材料的時候,打開包裝看,表面一層還是合格的HIPS再生材料,再倒出來時,袋子里都是建筑垃圾和塑料垃圾。 再生料的辨識遠比新料難度高,質量可能會有不統一、不穩定等問題,實地考察過了也未必就可以高枕無憂。通過非正式渠道得來的信息,應慎之又慎。 破局之法:選擇規范及認證企業 每年都有不少的企業因采購到假冒偽劣產品而損失慘重,其中不乏大型的、知名采購商,甚至有企業購買到滲入石子和水的材料,堆滿車間無法使用,更不用說難以分辨的再生料。因此,采購的源頭就是找一家靠譜的供應商。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