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從“限塑”到“禁塑”,白色污染帶來500億可再生塑料市場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1-05-07 10:42 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曾經因為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被稱為“20世紀十大發明”的材料,如今早已造成影響頗大的環保問題。 從早期的“限塑令”到如今的“禁塑令”,政府正在努力解決環保問題,而與此同時,旨在降低 “白色污染”、而又要滿足社會需求的可降解塑料也已發展起來,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 不過,目前來看,可降解塑料仍然面臨成本過高、技術成熟度待完善、大眾缺乏環保意識等問題,需要全社會行動起來一同推進。 環保友好的可降解塑料 塑料在我們生活中早已隨處可見,超市買東西需要購物袋,快遞需要包裝袋,點外賣也需要包裝袋。 從成分上看,塑料是以樹脂為主要原料,并加入各種添加劑而制成的高分子聚合物。1904年,美國“塑料之父” Leo Baekeland 首次利用苯酚和甲醛人工合成了酚醛樹脂,并使其成為全世界第一種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 在此之后,由于材質輕、耐腐蝕、化學穩定性好,同時容易加工、成本低的特點,塑料迅速成為全社會重要的需求品類,從工業生產到人們的衣食住行。 但隨著使用量的加大,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塑料卻因為其太好的穩定性而難以在使用后實現快速分解。大多數塑料完全自然分解要200年的時間,而目前主要的處理方式,如掩埋、焚燒又會給環境帶來巨大污染。 全球范圍內塑料污染嚴重 同時,由于大多數塑料使用后被隨意丟棄,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甚至被鳥類、海洋生物誤食,變成微塑料,并最終有可能流到人類自身體內,造成健康危害。 而不管是 “限塑令“還是”禁塑令” ,限制的都是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同時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目前,我們生活中塑料制品主要是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其原料都是石油,屬于不可降解塑料。 目前的塑料分類 可降解塑料則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 通過光或微生物將塑料大分子鏈切斷變成小分子, 最終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 (如淀粉、改性淀粉或其它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 , 使得材料穩定性下降。 目前,可降解塑料主要分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等。光降解塑料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降解,帶來了很大局限性,目前難以推廣,而更環保的生物降解塑料成為目前主流的降解塑料種類。 生物降解塑料根據原材料來源不同又可分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和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羥基二甲酯(PHA)等,是以生物質資源制得的可降解塑料,其中PLA是目前可降解塑料中的主要品類。 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己內酯(PCL)、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等,主要原材料包括 PTA、乙二酸、丁二醇等油基或煤基化工產品。 替代傳統塑料帶來巨大市場 以生物降解塑料為主的可降解塑料將在未來通過代替傳統塑料迎來發展。2019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達到8184.2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23%左右。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實際用量僅4.4萬噸,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制品中占比不足1%。 目前,基于環保要求,各國已經陸續出臺多項政策,采取征收塑料增值稅或費用,禁用或限用傳統塑料袋,采用立法的手段推廣可降解塑料。 其中,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起步較早,意大利在2011年全面禁止非生物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美國在2002年要求各州制定生物可降解農用塑料,亞洲大部分國家在2019年陸續開始實行限塑令。 我國也采取了多項措施,2008年頒布“限塑令”,加大塑料制品的使用限制,2020年1月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在多個場景中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實現從“限塑”到“禁塑”。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再次聯合印發 《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值得注意的是,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場景中,目前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快遞、外賣餐飲是目前頗受關注的領域。 根據央視財經的數據,我國2019年快遞量約為635億件,消耗塑料包裝180萬噸;而艾瑞數據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產業對應約144億筆外賣訂單,外賣包裝約消耗50萬噸塑料。 而目前,外賣餐飲、電商快遞業還處于持續增長的階段。2020年,全國外賣總體訂單量將達到171.2億單,同比增長7.5%;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833億件,同比增長31.2% 可降解塑料使用量測算 來源:中金 持續的政策要求和塑料制品依然巨大的需求量將加速可降解塑料對傳統塑料制品的替代速度。根據中金公司的測算,預計至2022年末我國可降解塑料需求提升至70.8萬噸,至2025年進一步達到174.0萬噸,而快遞、外賣都是主要的貢獻領域。按照目前主流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價格,未來市場規模可達到500億元。 依然面對一些挑戰 如前面提到,目前我國可降解塑料使用占比仍非常小,原因則是面臨著成本偏高、技術成熟度有待完善、大眾環保意識薄弱等挑戰。 其中,成本上的控制是提升可降解塑料的關鍵。目前,可降解塑料價格顯著高于傳統塑料,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如PLA、PHA、PBAT等的價格分別在1.6-3萬元/噸、4萬元/噸、1.4-2.5萬元/噸,大約是PE價格的2-5倍,PCL的價格甚至達到7萬元/噸,是PE價格的9倍。 可降解塑料與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價格對比 這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目前超市商場中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售價約為0.2~0.3元,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則為0.6~0.8元;而根據菜市場小販提供的數據,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進貨價為2分錢左右,可降解的要在2毛錢左右,價格差距還是不小。 除了成本上的問題,我國可降解塑料在部分關鍵技術仍待完善。拿目前可降解塑料中占比最大的PLA來說,海外PLA企業龍頭地位顯著,占據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 美國的NatureWorks公司、法國Total公司和荷蘭Corbion公司的合資公司產能分別為15萬噸/年和7.5萬噸/年,是全球的龍頭供應商。 而兩家公司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主要原因在于聚乳酸行業有著技術壁壘,其擁有聚乳酸制備中間體—丙交酯的高純度、低成本制備工藝,國內企業在此技術上和龍頭企業還有差距,丙交酯的連續穩定生產技術還有待完善,制備成本仍然偏高。 當然,國內企業也在逐步突破技術限制,加速布局聚乳酸產能。目前,我國聚乳酸生產規模最大且掌握丙交酯生產核心技術的企業為浙江海正生物,擁有4.5萬噸/年產能。此外,金丹科技也聯合南京大學,掌握有機胍催化制備丙交酯—聚乳酸的技術,并投資建設1萬噸/年丙交酯生產線。 除了成本和技術上的因素,可降解塑料難以推廣的原因更在于目前大眾較為薄弱的環保意識。 雖然政策目前禁止在多個場所售賣或提供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但部分商家依然提供廉價的一次性塑料袋來吸引客戶。 而在消費者一端,長久以來免費使用塑料購物袋的習慣似乎難以改變,面對單價接近1元的可降解塑料袋短時間難以接受,但又缺乏自備環保布袋的習慣,這也讓商家有了為其提供廉價不可降解購物袋的機會。 但可以看到,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政府都在推動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今年4月,北京市再次推出更嚴厲的塑料污染治理新舉措,對使用不可降解材料袋的經營主體最高處罰10萬元,以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塑料大量使用的環境問題依然頗為嚴重,國家推行更嚴厲的政策,也是希望環保問題有效改善,并最終保護大眾的健康問題。
產業和技術上的發展仍在進行,而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提高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自備環保袋的意識是我們能為保護環境所做的。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