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最需要重視的環境問題之一。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采取相關行動,并制定計劃和目標,來解決塑料垃圾污染問題,促進塑料循環經濟。
然而,塑料再利用和回收市場實現規模化還面臨著不少障礙。要如何解決這些障礙?政府和個人在促進變革方面將如何發揮作用?
4月19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建立可持續的塑料回收市場”分論壇舉行,與會嘉賓對此展開熱烈討論。
實現塑料閉路循環成為全球共識
“人類對塑料的消費量很穩定,且是不斷增長的。”論壇伊始,博鰲亞洲論壇咨委、澳大利亞福特斯克金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安德魯·福瑞斯特就拋出一個沉重的事實:被人類廢棄的塑料往往會進入生態系統,最終影響的是人類自身的健康。“我們通過科研實驗發現,一些塑料會被人的皮膚吸收而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從而導致腦損傷、癌癥和腫瘤的發生。”
由此,對塑料進行資源化利用迫在眉睫。世界自然基金會“無塑料大自然倡議”負責人約翰·鄧肯提出,很大程度上塑料是可以循環利用的。“所謂塑料循環經濟,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型的閉環經濟,這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
“塑料循環經濟不僅有利于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健康,還可以產生重大的全經濟效益和就業增長。”約翰·鄧肯指出,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塑料回收和再生政策,構建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實現塑料的閉路循環也已成為全球共識。
發展塑料循環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與會嘉賓認為,政府應該成為其中最重要、最強有力的力量。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指出,中國向低碳綠色方向發展,這個總體方向是不變的。“怎么把塑料的循環利用納入整個碳減排、碳達峰的格局當中,未來中國可能會有一系列新的政策出臺。”王毅表示,我們也非常期待在未來能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推動實現塑料制品的禁止、替代以及循環再利用。
提高公眾意識實現發展新愿景
實現塑料循環經濟,愿景在于使塑料不會變成廢料。與會嘉賓均認為,這需要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只有每一個人都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理念,合理消費,塑料循環經濟才能真正推動建設更可持續的地球家園。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常務副會長趙凱談到,他本人以前住酒店時,覺得酒店提供牙刷等一次性用品很便利。但隨著他深度參與循環經濟工作,對塑料污染防治問題的理解愈加透徹,他便開始自帶牙刷牙膏,久而久之,這已成為習慣。“轉變意識不妨從小事做起。要是每個人都這么做的話,塑料減量化的目標便能早日達成。”趙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