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新版限塑令下可持續發展怎么做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0-12-22 10:29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處可見的塑料產品也嚴重威脅著全球的環境治理。 相關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生產約7800萬噸塑料包裝物,只有14%被回收利用,32%流入自然環境,相當于全球經濟每年損失800億至1200億美元。另外,《科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未來全球的塑料排放量可能達到5300萬噸,這是聯合國標準(800萬噸)的6.6倍。 近日,中國食品健康七星公約聯盟圍繞循環經濟下塑料治理等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探討。 塑料治理緊迫 曾經便利的發明,如今已經帶來了明顯的負外部效應。尤其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讓塑料污染的治理顯得更為緊迫。 “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項重大發明之一,塑料的出現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60年前塑料的產量只有150萬噸,發展到今天全球塑料產量已經到4億噸,這個數量變化充分凸顯了塑料的作用,特別是食品包裝領域。”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廣東)鐘懷寧主任說道。 不過,由于人類對塑料的不當使用和管理,從上游的石油到中間環節的塑料生產,再到食品包裝的制造,以及變成垃圾被丟棄,對我們的環境帶來很大負面影響。 鐘懷寧舉例說,現在全球每年產生的廢塑料量達到2.7億噸,其中800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如果人類不積極采取行動,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總重量將超過海洋的主人——魚類。“而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最終會危害我們海洋生物的安全,通過生物鏈、食品鏈影響消費者健康。” 頂新國際集團便利餐飲事業劉成章博士也分享了一個案例,他說,在2019年,中國科學家有一個很驚人的發現,在全世界最深的一個海溝——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一萬米以下的海水樣品中,仍然檢測到高達2000多塑料微粒。“這小小的一顆顆塑料微粒大概直徑是0.2厘米,而世界中的很多塑料,因為不可降解最后除了埋在土底下,幾乎全部都進入海洋。” 一份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僅一次性塑料制品就達1.2億噸,其中只有10%被回收利用,另外約12%被焚燒,超過70%被丟棄到土壤、空氣和海洋中。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次性塑料垃圾使用量顯著增多。據法國行業機構統計,大型零售企業中用于食品和衛生用品的塑料包裝增長了20%~30%。此外,由于實體門店的關閉,快遞、外賣等行業在多個國家迅猛發展,過度包裝給全球塑料垃圾污染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我國已經開始行動。 在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了“限塑令”。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新版限塑令指出,到2020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年中,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別是對完成2020年底階段性目標任務作出部署。 根據《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但是暫不禁止連卷袋、保鮮袋和垃圾袋。 同時,明年起全國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料棉簽、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飲料等食品外包裝自帶的吸管暫不禁止。 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3日,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出臺了實施新版限塑令的措施文件。 比如早在今年2月10日,海南省就率先發布了《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這也是新版“限塑令”之后,國內首部針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地方法規。近期,海南省又研究制定了《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施方案》,并提出7個方面21項重點工作任務。 浙江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辦法》則明確,以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為重點,將分步驟、分領域禁止、限制使用相關塑料制品。 另外,由于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涉及多個部門職責,行業內一季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也開始行動。 比如,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牽頭,聯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等單位共同組成了塑料污染治理專門工作小組,于今年9月發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簡稱《指南》)。這份指南將促進可降解塑料制品標識進一步規范化,引導政策實施過渡期內替代品市場運行和合理消費使用。 怎么做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與會專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中國塑料項目負責人王韌強調了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他說,到2050年,全球人口大概率達到100億,人們要享受更好的生活,如果繼續沿用當前的這種消費模式物質需求巨大。“我們從開采資源到生產出需要的產品,在短暫消費之后就被拋棄被扔到垃圾桶里,這種消費模式已經無法得到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接受,我們需要循環經濟”。 在他看來,解決這一挑戰的方案,就是循環經濟。 2016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了題為《新塑料經濟——重新思考塑料的未來》的報告,第一次提出建立塑料循環經濟的愿景,目的在于運用循環經濟的原理,讓塑料永遠不會變為廢料。2018年10月,艾倫·麥克阿瑟基金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了“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行動倡議,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世界領先包裝消費品公司、零售商、塑料包裝生產商、政府機構在內的1000多個組織參與簽訂,通過設立具體行動目標,將塑料循環經濟的愿景向現實推進。 王韌說,建立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需要多方的廣泛參與和通力合作,并在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協同發力。 鐘懷寧則表示,正因塑料垃圾治理帶來的挑戰,使得生物降解材料迎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期。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全生物降解材料有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2025年中國可生物降解塑料產量400萬到600萬噸,整個市場規模將近700億,“生物降解塑料確實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期”。 劉成章也說,目前國內具有規模的公司,可以看到不管PLA還是PBAT的部分,都在努力增加產能,包括今年2020、2021、2022年都有擴廠計劃,“從生物降解塑料行業里上游原料到中間的工藝部分、下游部分。”他認為,下游部分的應用非常廣,不僅食品、餐飲行業,包括農業用的還有塑料工業方面的3D打印、紡織業、現代醫療科學都在里面,“從禁塑、限塑、可降解,食品行業絕對不能落于人后”。 除了對塑料治理的討論,在食品生產、工業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水也是循環經濟的關鍵。 《2019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變化等因素,全球用水量每年增長1%。隨著工業和社會用水的增加,到2050年全球需水量預計還將保持同樣的增速,相比目前用水量將增加20%~30%。將有超過20億人生活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約40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遭受嚴重缺水的困擾,且將會有22個國家面臨嚴重的水壓力風險。 藝康集團納爾科大中華區市場部高級經理姚炳佳博士說,水是工業血液,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很少有工廠不用水的。尤其在食品飲料行業里,水也是它的原料。隨著水十條等政策的發布和逐步落實,工廠所能使用的水資源和排水指標將面臨更嚴格的要求和挑戰。如何提升用水效率,降低用水風險將成為擺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隨著需水量不斷增長以及氣候變化影響愈加顯著,水資源面臨的壓力還將持續升高,將會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并增加使用者之間的潛在風險沖突。而在水資源保護和治理領域促進企業與社會進行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能更好應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 AWS(水管理聯盟)亞太區總監徐臻臻就曾表示,在過去的幾年里,我親身經歷了中國企業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快速變革。從2015年底藝康的太倉工廠第一次開展國際水管理認證;2018年昆山市開展關于AWS認證的試點并發布鼓勵政策;再到今年6月份,國家推薦性標準《可持續水管理評價要求》正式發布……當我們在談論水資源管理的時候,不僅僅是企業要合規排放,我們真正想實現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改善。 目前,藝康、微軟、陶氏化學等企業倡議發起成立了一個名為“水復原力聯盟”(WaterResilienceCoalition)的組織,以號召工業企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一起采取行動,保護水資源,減輕2050年的水壓力。2019年,藝康在全球管理了41.6億噸水,節約了2060億加侖7.8億噸水,相當于7.12億人每年的飲用水需求。其進一步的目標是,通過服務客戶,到2030年,幫助行業每年節約用水11億噸,這相當于10億人每年的飲用水需求。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