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垃圾分類 大連向上海學什么?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0-06-22 11:03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邁入“法治時代”。截至今年1月,上海全市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類收運體系。上海市民從剛開始的不適應、不習慣甚至抵觸,到如今成為每天必做的日常事。這充分體現了上海市高度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以及市民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文明素養,對于大連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上海垃圾分類工作體現了主政者精細化管理的匠心 垃圾分類法治先行。一是立法融入了更多的民意成色。《條例》草案經過市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三次聽取全市人大代表意見,最終通過。二是直面并解決問題。源頭減量是當前垃圾分類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難點,《條例》不僅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和個人等進行倡導性規定,還對旅館等特定對象提出了強制性要求。三是職責清晰,懲罰分明,可操作性強。《條例》厘清了每個責任主體的職責,強化了社會監督,明晰了法律責任,極大地提升了垃圾管理的效率。四是瞄準國際,內容全面又時尚。《條例》明確了垃圾的產生、收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且處處與國際接軌,體現“互聯網+”的時尚意識,讓人耳目一新。 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聯動協同推進。上海市垃圾分類工作推行“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縱連橫系統抓”模式,把垃圾分類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加強總體部署。建立了由委辦局和區政府組成的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同時將垃圾分類納入地區領導班子考核體系。由此大大減少了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超前謀劃、準備充分。在《條例》發布之前,上海市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為垃圾分類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分類投放設施規范而完備。逐步更新改造全市定時定點垃圾箱,實現容器、標識、宣傳、公示、配置“五規范”。二是營造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發布生活垃圾全程分類指導手冊,將每月5日定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主題宣傳日”。同時,全市主流媒體立體式開展科普宣傳,通過公眾號發布分類知識,提供便民查詢。三是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培訓工作。市級黨政機關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培訓,各街道、社區舉辦了垃圾分類志愿者培訓班。扎實的前期工作大大提高了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度和認同度。 堅持全程分類,突出末端處理產業化。一是堅持源頭分類有激勵。明確居民家庭分類要求,固化垃圾收運模式,深化綠色賬戶理念,完善激勵措施,促進市民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習慣。二是中端收集收運嚴分類。針對不同的垃圾特性,由不同的收運企業采用不同的收運車輛進行收運或循環使用。三是末端處理處置產業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垃圾處理市場化、產業化進程,許多環保龍頭企業紛紛涌現。四是科研成果產業化。在垃圾處理無害化和資源化方面積極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為垃圾末端處理處置提供更多的前沿思路和實用技術。 “科技+智能”助力垃圾分類管理高效化。一是垃圾投放智能化。很多小區陸續投放了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可有效識別垃圾的種類,能實時監控垃圾投放現場,提高垃圾分類效率。二是垃圾處置智能化。如,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的濕垃圾處理機的使用讓垃圾收集、處置到再利用形成了一個閉環。三是垃圾管理智能化。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建成覆蓋分類運輸、分類中轉至末端處置的全程信息化監管平臺。 探尋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經驗啟示,把垃圾分類工作打造成大連社會文明的新風尚 完善垃圾分類相關的法律文件。大連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在促進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等重要性議題方面還存在空白,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均需加強。借鑒上海市《條例》完備的立法體系,結合我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具體特點和實踐經驗,對垃圾分類法律文件進行補充和完善。 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投放實效。在垃圾分類四個環節中,垃圾分類精準投放是關鍵的一環。從我市現狀看,居民對垃圾分類工作“認可度高,但踐行度低”。盡管很多小區都投放了垃圾分類容器,但分類主要還是靠環衛工徒手操作。家庭源頭分類比例低,實效差。因此,首先要強化宣傳教育。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不能僅止步于張貼宣傳單,更應積極開發線上線下多元宣傳方式,讓民眾真正懂得為何要分、如何分。線下可有社區課堂、入戶講解、定期派發宣傳單等方式;線上有下載APP、微信群推送專門知識等方式,內容要易讀易記。建立垃圾分類宣傳長效機制。其次,要廣泛發動以黨員、志愿者、熱心居民為主體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經過培訓的志愿者在垃圾投放點輪流上崗,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進而形成居民的自覺行為和投放習慣。再次,調動各方主體共同形成垃圾分類的強大合力。通過將垃圾分類納入物業企業考核體系,提高小區物業當好小區垃圾分類的責任人。建立社區黨組織、居委、物業、業委“四位一體”垃圾分類工作聯席制度。最后,實施獎勵與強制相結合的制度。一方面實施社區居民垃圾分類積分獎勵、建立綠色賬號等多種獎勵措施,使之制度化、常態化。另一方面,垃圾分類需“極限施壓”,制定包括一些帶強制性的、看似不方便的措施,如將垃圾分類與單位、個人征信掛鉤,倒逼居民盡快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完善垃圾分類產業鏈。目前我市垃圾處理依舊是政府主導,尚未形成成熟的垃圾回收、利用的產業鏈。垃圾終端處置依舊以填埋和焚燒為主,資源化和產業化程度較低,缺少大型專業化的垃圾處置企業。加快完善我市垃圾分類產業鏈勢在必行。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政府應把垃圾分類作為一個產業鏈來抓,制定從垃圾分類、儲存、運輸到處置系統的全產業規劃,建立包括生態、科研、公司、基地、居民等各要素為一體的垃圾分類全產業鏈。二是著力引入市場化運作。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政策引領和配套措施,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全產業鏈,推動政府、社會、市場實現互動共治。三是結合我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設,多點布局再生資源產業,重點做好廚余垃圾、大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的回收利用和資源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四是政府通過出臺產業政策、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等措施,培育一批資源回收利用龍頭企業,在我市垃圾分類產業化過程中發揮領頭羊和主力軍作用。 創新技術運用推動垃圾分類智慧化。一是企業要積極參與。鼓勵科技前沿企業勇于踏入垃圾分類產業鏈這片“藍海”,不斷提升垃圾分類回收各種設備的科技含量,讓居民垃圾分類更加便利、垃圾處置更加綠色高效、垃圾全程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科學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二是科研要積極助力。充分利用我市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加強在垃圾分類產業以及再生資源利用等方面對科研人才的培養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真正實現我市垃圾分類的高效化、精準化和減量化。 報名留言 報名留言 副標題 報名留言看樣項目名稱 * 企業名稱 * 聯系人 * 手機 * 電子郵件地址(無的,填 1@1.cn) * 其他 驗證碼 * 提交 |